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市委会信息 参政议政 经济建设 工作研究 学习园地 会员风采 组织发展 青海民建概况

首页---->会务信息---->立志把青海打造成全国的种薯基地 ——记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舰




立志把青海打造成全国的种薯基地 ——记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王舰

青海统战

 

青海民建 昨天民建青海省委主委、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进行马铃薯杂交。资料图片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一路走来,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舰婉拒了导师的邀请,放弃了许多优渥的机会,不慕功与名,不计得与失,深深地扎根在青海这片土地上。他生在东北,长在重庆,学在青海,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平淡的讲述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句“我就是青海人”是对“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最好诠释。

他先后主持并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研究的“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高产抗病广适马铃薯新品种青薯 9 号选育与应用”分别在2008年、2019年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用科技为马铃薯发展插上了翅膀,真正让马铃薯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砥砺深耕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在王舰心中,科研工作是一份责任,正因如此,他心怀赤子之情,三十六年如一日地穿梭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走出一条科技兴农富农之路。他说“马铃薯是贫困地区老百姓最主要的口粮和收入来源,是老百姓收入的‘压舱石’,加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当地群众致富,这个过程绝不能出问题。”曾亲眼看见农民们辛苦劳作种植的马铃薯因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而低产,王舰便紧贴基层,问需于民,竭尽所能开展高原马铃薯育种、种薯生产和推广等工作。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随着它的种植,病害会在体内不断积累,导致产量逐渐下降,专业上这叫‘退化’。研究表明,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侵染,所以,必须要对马铃薯进行脱毒,恢复马铃薯的丰产性能。我们在实验室切下植物的茎尖,经过检测、挑选、组织培养到大量繁殖,这个过程是很精细的……”王舰耐心地向记者介绍着。经过长期研究,他主持建立的在全国领先的以“脱毒马铃薯微型薯高山大田直播技术”为核心的省、县、乡、村四级种薯生产体系和以“病毒检测”为核心的质量监测体系,大大降低了种薯生产成本,加快了脱毒马铃薯的推广进程。据统计,2007年至2019年,他带领团队在我省累计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1182万亩(1亩约等于0.0667公顷),增加收益18.52亿元,脱毒马铃薯在我省覆盖率达到90%。这一连串数字饱含的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日复一日的艰辛与汗水,令人感慨万千。

用脚步丈量土地,王舰坦言:“这么多年,我只有站在地里的时候是踏实的。因为农业科学本身是实践科学,实践科学本身就是实践。我们必须到田间地头,要了解农民在想什么、农业上需要什么。”

用实干赢得民心,“研究成果好不好是老百姓说了算,检验成果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让咱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增产增收,迈上致富路。”说到此处,他语气平和,眼神中透露着一份科技工作者的坚毅。

皆因热爱

不负初心使命不负农

 

凡事,唯热爱不破。在采访中,王舰3次提到“因为喜欢,所以不觉得辛苦;因为热爱,所以很快乐。”这句话。

1997年,王舰参与建设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微型脱毒薯生产温室。由于工期紧、任务中,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在搭建过程中,因受力不均,工字梁从顶部掉落,差点砸到他。“当时是九月下旬开工,工期是43天,女儿生日那天,没能按时回去陪她吃蛋糕,我回去时,孩子已经睡了,蛋糕放在桌上……”王舰的爱人也是一位农业科研人员。工作的特殊性让他们无暇顾及家中的孩子,女儿上高中时,因无人照顾,只好送到远在开封的姥姥姥爷家里。

工作的忙碌劳累以及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作息,让王舰患上了胆结石。2005年8月,王舰在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调研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途中引发了胆源性胰腺炎,非常危险。事实上,这已经是他当年第三次住院了,医生也曾建议他尽快做胆囊切除手术,但他一心扑在马铃薯选育工作上,总是忍着疼痛,“一拖再拖”。在做完胆囊切除手术后,他很快就开启了工作模式,奔赴各市州县区调研育种工作。

在多年马铃薯育种实践中,他建立了“温室杂交、高山繁种、多生态区选择和早代扩繁”的高原马铃薯育种技术体系,大大缩短了新品种的选育进程,培育的“青薯9号”在2012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主推马铃薯品种,它具有高产、抗旱、抗病、优质菜用及加工兼用型等特性,实现了高产和种植区域的重大突破。目前,已在十四个省区推广种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种植户增加收益38.9亿元,对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胸怀大志

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2000年,王舰立足马铃薯产业发展全局,首次提出“青海—中国马铃薯生产天然家园”的设想,此后,他便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着。“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要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不能只站在一个角度,要看得更远,一个人站位有多高,事情就能做多大。”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全省大部分农业区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种薯繁育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是理想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据王舰介绍,海拔2800米以上的地区,蚜虫的数量会呈指数级下降,种薯被蚜虫传播病毒的概率也随之降低。1999年,他带领科研团队前往海拔3100米的湟源县寺寨乡下寨村,承包农民土地开展微型薯大田直播技术推广。也是在这里,建立了国内海拔最高、设施完善的马铃薯高山实验站,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当时,我们每年都要把收获的种薯拉回西宁,放到农科院的储存窖里,第二年又从西宁拉到湟源基地繁殖。经常碰到下雨天,大家都是衣服湿透了还在装车。”对当时的情景,王舰记忆犹新。

23年弹指一挥间,经历了科研经费紧张、通讯交通不便等困难,无论是在深夜的田间地头亲自扛麻袋装车,还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最初的30亩到如今的1500亩,从最初人员不足到如今打造的23人专业团队,从马铃薯高山试验站到西部地区首座马铃薯品种资源(试管)基因库,他着眼长远,目光如炬。而这段时光也因见证了马铃薯的岁稔年丰,收获了老百姓的认可支持而熠熠生辉。

作为博士生导师,王舰为马铃薯资源研究及良种繁育等领域培养了研究生20余人。他常与学生提到:“这个社会纷繁复杂,一定要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成为一个合格的农学博士要会种地,知道自己要种什么、怎么种,要善于提问、勇于挑战、敢于超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更高站位,才有更大作为。王舰对马铃薯有着深厚的情感,更对它的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下一步,他将致力于把青海建成国家级种薯生产基地,并建立国家级马铃薯育种平台,引领中国马铃薯的育种方向。通过区域性的公共品牌建设,开发多元化的马铃薯产品,将青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我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更好“走出去”。

 

责编|刘   锋   扎西达娃   王正元 

图片:民建青海省委宣传部

 

 

2021-10-20


 
通讯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民建青海省委 邮编:810008 传真:6306846 电子邮箱:qhmj_xcb@126.com
Copyright 2007-2010 民建青海省委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 05000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