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6日《河北日报》(石磊、贾伟)报道,全国“两会”刚刚开始,“农民工”就成了人大代表口中的高频词,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就此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成思危说,农民工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偏低、缺乏保障和欠缺技能。有些用工企业的效益年年提高,但农民工的工资却不见涨。部分沿海地区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五六百元钱,有些地方农民工工资10年没有变,这种状况很不合理。现在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不提高农民工工资,农民自然不愿意进城务工。沿海地区一度出现“民工荒”,正是因此造成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逐步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
“农民工缺乏必要的保障,也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成思危说,农民工的保障体系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失业、养老、医疗、工伤和意外事故。就目前情况看,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还有一些现实困难。比如养老保险,交款交在当地,走的时候带不走,农民工自身没有积极性,企业也没有积极性。再比如失业保险,农民工失业后就回农村去了,这份保障根本享受不到。但是,医疗保障、工伤和意外事故保障是可以做、必须做的。应该按照国家统一的规定,在医疗保障、因公致伤致残后的救治等方面让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享受同样待遇。
成思危说,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是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欠缺技能,会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农民工收入不高;另一个是被中介组织盘剥。解决这个问题固然需要规范中介组织的收费行为,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民工的培训。技能高了,酬劳就会相应提高。同时,要通过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