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市委会信息 参政议政 经济建设 工作研究 学习园地 会员风采 组织发展 青海民建概况

首页---->工作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 青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三十年 青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前景广阔

来源:青海省统计信息网

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五:

非公有制经济,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与市场经济同步而长。它历经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从八十年代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9年-1982年),个体经济先知先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放宽搞活,青海省个体私营经济在摸索中初出茅庐,先行一步,并得到初步发展。1978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经济份额微乎其微,仅占0.3%,处于萌芽状态,1982年上升到4.7%,提高了4.4个百分点;城镇个体经济从业人员1979年末仅900人左右,到1982年底达到7000余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500多户,注册资金250万元,并且少量带学徒、请帮手的私营企业雏形开始出现。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在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二)恢复发展阶段(1983年-1991年),行业覆盖面扩大,私营企业、外商港澳台投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异彩纷呈.

1983年至1991年期间,在继续鼓励发展城镇个体经济的同时,中央政策进一步宽松,允许农民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允许个体工商户请帮手、带学徒,超过政策规定的,不急于限制,从而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个体经营行业向修理业、服务业和手工业等行业拓展,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覆盖面不断扩大。1988年,城镇个体经济从业人员4.91万人,注册资金26367万元,分别比1982年增长5.92倍和104.47倍。个体工商户已经遍布全省各地,西宁市、海东地区开始出现雇工人数超过8人的私营企业。到1991年底,全省已经出现500多家中小规模的私营企业。1985年,外商港澳台投资经济进驻青海,到1988年底,从业人员达到500多人。

(三)政策引领阶段(1992年-2007年),环境的改善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又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到法律保护,作了一系列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际的调整和规定,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市场经济地位和社会生产力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有形市场的发育,也促进了无形市场和市场规则的形成,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于200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2001年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补充规定》,2005年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新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实现了较大的突破。2007年,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为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金融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在政策的激励和鼓舞下,青海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快速持续发展轨道,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二、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青海非公有制经济的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的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

(一)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扩大,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13.69亿元,占青海生产总值783.61亿元的27.27%,比2000年增加了9.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5.1%,起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7:55.5:37.8,产业特征呈现“二、三、一”发展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为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业开辟了新途径,已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2007年,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户数15.2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5万多户;从业人员59.83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8.80万个就业岗位,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由2000年的10.9%提高到2007年的19.2%。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27.7%和36.9%。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中,有大中专毕业生49931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569人,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96人,党、团员15873人。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三)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全省非公有制经济通过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私营企业调整结构创特色的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注册资金358.6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269.10亿元,翻了两番;完成销售收入635.80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500多亿元;平均每个经营户的销售收入由2000年12.1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1.82万元。非公有制企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省102件著名商标中,非公有制企业拥有52件,占51%。全省8件全国驰名商标中,非公有制企业拥有7件。

(四)非公有制经济中第二、三产业作用突出

非公有制经济以点多面广、经营灵活、求新求快、商品丰富等特点,使服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繁荣。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数经营第二、三产业。2007年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18.65亿元,占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的55.5%,从业人员17.78万人,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29.7%;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0.75亿元,占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的37.8%,从业人员为40.46万人,占67.6%。

从行业来看:工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中,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1.8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9.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85亿元,占全省建筑业增加值的23.0%。在第三产业经济实体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占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3%。在房地产业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6.87亿元,占38.3%;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8.51亿元,占45.3%;在批发零售业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5.62亿 元,占57.3%;在住宿和餐饮业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8.19亿 元,占66.3%。四个行业在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了27.7%。第三产业的许多新兴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有明显的经营优势,因其机制灵活,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五)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外省投资的良好平台,对全省税收的贡献逐年提高

近年来,全省上下形成了优惠政策招商、宽松环境引商、热情服务留商、积极参与帮商的良好氛围,特别是省政府多次召开“青洽会”,引进项目、签订合同,为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省份民间资本融入青海搭建了投资和发展平台。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人才,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为提高个私经济发展水平、扩大总量起到了示范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全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青海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青海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28.23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27.9%,上缴税金是2001年5.14倍。2007年私营企业达到9186户,比2000年增加了5347户,是2000年的2.39倍。

(六)个体经济是不可低估的力量

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个体经济因其特有的旺盛活力与灵活的机制,发展迅猛。从行业看,个体经济已由过去单纯的商贸流通扩展到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文化娱乐等十多个行业,特别是旅游、家政服务、广告设计、信息传输、物流连锁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呈现出行业多、种类多、领域广、经营活的势头。如近几年,随着每年的“青洽会”、“郁金香节”、“环湖赛”等几项大型活动的举办以及青藏铁路的开通,使得青海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带动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一批集餐饮、娱乐、住宿、休闲为一体的藏家、农家风情园迅速崛起。2007年,全省个体经济增加值为75.69亿元,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35.4%;个体户数已达14.17万户,占非公有经济总户数的比重高达93.2%;从业人员27.79万人,占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6.4%;销售收入135.26亿元,占非公有经济销售收 入的24.5%;上交税金6.9亿元,占全省上交税金的24.4%。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个体户达到了93.4%,是第三产业中最活跃的因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充实了市场竞争的主体,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11-03


 
通讯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民建青海省委 邮编:810008 传真:6306846 电子邮箱:qhmj_xcb@126.com
Copyright 2007-2010 民建青海省委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 05000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