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发布。目前,我省中小学少年足球基础薄弱,发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体教融合程度较浅。全省拥有167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然而足球后备人才断层现象却依旧严重。二是高强度赛事供给不足。目前我省青少年足球比赛无论是教育系统还是体育系统大部分仍然是单部门独立办赛,联合办赛目前依旧处于瓶颈。三是校园专业教练匮乏。截至2022年我省B级及以高水平足球教练仅有8人,其中只有1人在教育系统内(不含体校)从事足球教练员工作。四是场地供给有待提高。我省特别是西宁市仍有部分中小学校园没有规划足球场地,且普遍存在“一场多用”的现象,给场地专业化使用和养护带来不小的难题。五是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受限。除足球运动员外,高水平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讲师、裁判监督、比赛监督等专业人才人数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六是主管部门声音薄弱。目前我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校足办相关宣传较匮乏,广大家长、学生群体多数误认为“校园足球”由体育部门特别是省足球协会管理。
为此,建议: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每年将足球工作资金列入省政府议事范围,足球工作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及资金支持。从人、财、物等多方面保障青少年足球活动顺利开展。二是设立专门部门(级别高于省教育厅及省体育局)统领教育、体育部门主导融合进程,做好中小学足球队相关队伍建设、赛事设计、场地供给、宣传引导等方面顶层政策支持。三是切实利用好由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体育、广电、共青团等多部门参与的中小学足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调统筹协调。
第二,深化体教融合。一是完善体育及教育部门合作机制,指导各类学校编制足球课程大纲,将足球课程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参与足球兴趣。二是联合开展高级别教练员、裁判员进校园活动,指导和带动学校开展教学、训练、比赛工作。三是在师资专业知识培训、场地设施建设、器材装备选用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
第三,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培育德才兼备的运动员队伍。研究制定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区分“校园足球”普及人群与后备人才。进一步强化中小学足球队伍的梯队建设、选才标准、技术规范、素质要求等基础性工作。畅通优秀后备人才从校园足球、青少年足球到职业足球的成长通道。二是打造素质过硬的教练员队伍。加强对足球教练员、师资人才的培训、管理和注册工作,根据每年我省实际情况向中国足协申报开设各级足球教练员培训班。提升我省中小学足球专业教练员岗位设置数量、薪资待遇水平,从而吸引外流人才回流、吸引全国高水平裁判员落户青海。三是发展扎根本土的裁判员队伍。规范裁判员培训、考核、注册、资格认证以及选派等管理工作。建立我省专业裁判员大数据库,对已注册的裁判员教育及体育部门应共享信息并给予相应请休假政策支持,从而为我省青少年足球赛事增加提供相关人员参与保障。
第四,着重解决足球场地设施矛盾。一是推进我省特别是省会西宁市中小学足球运动场规划建设工作。二是制定和完善公益性场地及专业性场地的分级和养护标准,做到专业性场地专业化管理及使用。三是扎实推进公共足球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政策研究与落地实施。
第五,加大足球宣传投入。一是通过加大省足协与学生体协两个一线工作阵地投入宣传专项经费与各大媒体平台(即传统媒体及自媒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取流量推送、头条、热点、话题等曝光度资源,以保证我省足球赛事活动全年的曝光数量,营造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二是加强我省相关重大足球赛事的网络直播工作,搭建青海省足球赛事网络直播平台,从而满足球迷、参赛青少年家长等人群对赛事的关注需求。三是将省足协、学生体协相关宣传经费投入及使用纳入考核以确保专项经费投入和使用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