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发布涵盖品种选育、疾病治疗、基地建设、检验检疫、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相关领域畜牧业地方标准127项,基本实现了生产有标可用、检测有标可依、质量有标可判。然而我省畜牧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畜产品的精深加工生产、畜牧业一体化产业链的发展比较滞后,部分标准设置可操作性不强,推广普及力度不够,畜牧企业参与制定标准积极性不高、能力不足,企业标准缺乏竞争力。
为此,建议:
一是高效利用资源,健全完善种业标准化。以共和、泽库、海晏3县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制定和完善地方优质畜种资源保护、品种选育技术、品种标准、饲养标准、饲养管理规程、性能测定等标准,加快本土优势畜种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加强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培育优势饲草产业集聚区,加快建立“节粮、节水、节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现代化、标准化的优势畜种牧草良种繁育体系。
二是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标准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牧、质监、环保等部门对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立标准化体系建设稳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标准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增加标准制订和重大标准研究财政专项经费,增加对偏远地区标准修订的投入倾斜,保障标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并争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标准化事业,推动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三是紧盯重点环节,推动全产业链规范用标。通过产前育种、饲养管理、科学疫病防控,再到产后产品质量分等分级、贮存、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实现畜牧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提高生态养殖效益和效率,保证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不断提高畜牧业标准水平,与国际畜牧业标准接轨,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打破国际畜产品市场技术壁垒。针对草原生态保护、畜禽营养需要、投入品安全使用、质量安全管控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稳步推进畜牧标准的制修订和清理工作,不断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抓好过程管理,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制定安全用药、科学用料、健康养殖等方面的标准技术规范。支持建立本地优势畜产品标准体系,加大力度建设检验检测公共平台,强化绿色有机畜产品检测指标的标准化建设,健全质量追溯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全程可溯源,从生产各环节上保证畜产品质量。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做好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加强对市(州)、县、乡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升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基层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健全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
五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全程监督检查。制定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标准体系,解决草畜平衡、生产环境管控等标准欠缺问题。制定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标准,推动制定养殖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促进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级农牧、质监、环保等部门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畜禽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在动物防疫、兽药和饲料等投入品使用方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促进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强化畜牧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兽药质量和畜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强化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动物卫生执法监督。
六是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结合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月等活动,大力宣传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营造重视标准、推广标准、使用标准的良好氛围。发挥科研、教学和各级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能力建设, 增强人才保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更新现有农牧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观念。以生态农牧合作社、农牧业生产基地为重点对象,广泛开展农牧区畜牧标准化培训工作,普及畜牧标准化知识,培育一批标准化管理的专业人才,逐步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