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市委会信息 参政议政 经济建设 工作研究 学习园地 会员风采 组织发展 青海民建概况

首页---->参政议政---->关于推进青海省冷水养殖渔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进青海省冷水养殖渔业发展的建议

 

我省冷水养殖渔业,由于资源好,优势独特,尽管起步晚,但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只要引导和扶持得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养殖模式,在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充分利用我省水域资源和环境资源,挖掘冷水养殖渔业的发展潜力,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渔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特对我省的冷水养殖渔业进行了初步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省渔业水域资源主要包括天然湖泊和大小水库,水体总面积1970万亩,有鱼水面约1888万亩。天然湖泊均处在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生物稀少,渔产力低,基本处于禁捕封育、增殖放流,实施资源保护状态,无产品产出。渔业发展利用的水面主要是各型水库和池塘,特别是黄河干流龙羊峡至积石峡300公里间建设的12座大中型电站形成的75.4万亩水面,适宜养殖面积约为57.4万亩,其中龙羊峡40万亩。用于养殖的各型水库和池塘主要集中在黄河上游和东部农业区。因水体洁净、水质优良,水温在2℃-22℃,常年不封冻,被国内外公认为是网箱养殖鲑鳟鱼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德国专家曾感慨 “这简直就是上帝赐的天然水域”。

经多年探索实践,鲑鳟鱼、池沼公鱼和河蟹等品种的经济鱼类,已能够在我省成功养殖并形成产量。截止目前,全省水产品总产量6000吨,其中鲑鳟鱼3641吨、池沼公鱼1380吨、鲤科鱼类854吨、河蟹125吨。尤其是鲑鳟鱼网箱养殖已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占全国冷水鱼产量的20%,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二、优势及潜力

资源优势。我省水产养殖在品种和养殖模式上不同于沿海地区,也有别于临近的甘肃、宁夏、陕西和新疆等省区。因养殖水域属冷凉水体,沿黄库区在3~22℃的水温“常年不封冻”和水面集中连片的活水,最适宜养殖白鲑鱼类、虹鳟鱼(三文鱼)和金鳟鱼等冷水性鱼类,产出的冷水鱼鲜美营养,且生长速度快,品质好。因此,在我省开展大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冷水鱼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全省目前6000吨的水产品总产量中鲑鳟鱼产量3641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1%,而池塘养殖受发展空间限制产量较低,因此,进一步发展鲑鳟鱼网箱养殖是我省冷水鱼养殖的重点和主导方向。

发展潜力。根据水库库容和水交换量及养殖容量的确定标准,按照国内渔业专家对内陆水库网箱设置面积的估算方法及结合实地考察调研、测算,在现行技术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确保养殖水体不受污染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省沿黄网箱养殖产量最低可达5万吨,目前产量3641吨,产量发展空间巨大。以现行市场批发价保守估算每吨冷水鱼以5万元计,其产值为25亿元。此外,冷水鱼网箱养殖还可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以及关链产业加工业、物流业、冷藏运输业及加工后副产品再开发利用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仅加工业做一半时,产值就能翻一番,框算可达25亿元。依此,冷水鱼网箱养殖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最低可达50亿,经济效益可观。

2012年我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9亿元,其中农业117.1亿、牧业137.1亿、林业4.5亿、渔业0.6亿,其服务业4.6亿。立足我省自然资源禀赋,科学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的同时,加快发展冷水养殖渔业,完全可以打造年产值50亿元、占农牧业产值近20%的农业产业,使青海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现代渔业基地。

综上所述,发展以网箱养殖为主的冷水养殖渔业,使其在我省的农业产业结构中转化为生产优势、规模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其潜力巨大,前景十分看好。

三、存在问题

从现状看,虽然我省冷水养殖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已初见成效,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急待规范、规划和统筹谋化: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目前在冷水养殖渔业中基础设施以群众或企业自筹为主,标准低、规模小,码头、道路极其简陋,有的地区甚至根本无污水处理设施,生产、生活垃圾全部倾入河道,对本地水域、周边环境特别是下游地区极易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甚大。

2、服务支撑体系滞后。推广和服务体系滞后、人才缺乏,特别是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薄弱,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群众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全省渔业行业仅71人从事水产推广和服务,其中专职人员仅20人,除省级站外,海东地区及海南州的7家水产站共51人均与渔政站、农牧局或渔业开发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属兼职。滞后的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使养殖渔业组织化程度、市场化体系运作水平不高。特别是产后服务体系不健全,为渔业生产服务的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尚属空白,产业链条短,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需要,难以支持渔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3、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一是我省的冷水鱼鱼种现全部依赖于外国进口,无自已的种源,引进渠道多、来源广、危险大。而省内鱼病疫苗研发工作尚属空白。二是我省在冷水鱼制种育种研发方面人才匮乏,投入少,自主研发能力极弱,无法全面系统的开展水产品良种开发研究工作。三是已建成的苗种繁育基地规模尚小、内部设施条件和技术装备不到位,品种单一,育苗周期长,且没有形成完善的面向产业内部的供应和服务机制,生产规模提高后,本省供给能力将会严重不足,难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4、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全省在冷水鱼养殖、生物安全、制种育种、疫病防治、食品加工、营养、市场营销等领域尚无高级专业人员。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冷水养殖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性障碍。

5、疫病隐患极其严重。我省冷水鱼养殖从龙羊峡到公伯峡区属一条水系,上游感染,下游污染。养殖户如果贪图便宜,一旦引进疫区苗种,极易造成疫病的传播。此外,疾病诊断和防控技术手段严重滞后。随着冷水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鱼病一定会发生,发病也一定会是毁灭性的。

6、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从事企业、个体户的人员素质普遍低、实力薄弱,缺乏从事渔业开发经验(历),同时渔业养殖生产周期长,饲料投入量大,所需生产性周转及流动资金大,再加上受渔业经营业限制,我省目前尚无渔业生产方面的金融贷款、保险和险种,从业企业、个体抗风险能力极弱。

四、对策建议

实现我省渔业现代化、国际化、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跨越发展,发展鲑鳟鱼为主导品种,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为主推技术,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在短期内夯实我省渔业发展基础,做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1、流域统管,严格准入。针对我省冷水养殖属一条水系的特殊性,为切实保护我省冷水渔业资源,维护水域生态系统平衡,防止上流水系感染,导致下游水体污染的恶果,为此建议实行严格的前置审批程序和手续,严格准入,实行“三个最严格”管理(最严格的养殖容量控制、最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最严格的水产品质量控制),科学有序开发。由省级部门统一管理经营权、使用权的审批和办理,严格审批程序,同时加强涉水工程项目水生生物监测,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加强对引进物种的监督管理防范外来物种对生物生态链造成危害。以此避免省与县、县与县之间的跨界纠纷、推萎扯皮;此外也有利于渔业养殖疫病防控监管。

2、科学开发,规范运营。本着“科学有序、合理开发”及“预防重于治愈”的基本原则,在现有国家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基础上,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全面制定、完善和出台我省渔业行业发展、运营总体规划、阶段性规划、生态安全风险评价和检疫控制制度,保护政策、规范、技术标准、指导意见、许可制度、质量监管,疫防预案、应急预案、处置方案等管理办法和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符合总体市场发展趋势的政策导向,配套相应的救灾物资,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制度,引导和促进我省冷水养殖渔业向生产设施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化、养殖生产规模化、生产产品安全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的现代渔业方向发展。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渔业开发,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机制。一是从政策上、资金上对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扶持。政府部门应制定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与渔业产业化发展特点相匹配的,体现加强、优惠、扶持、保护原则的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政策(税收、贷款、贴息、补助),在政策、信息、技术、资金上给予倾斜与支持,同时,制定系列奖励、补贴政策,以利益机制鼓励、引导、吸引外资和社会各界,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渔业产业化建设的积极性。设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在环境监测、资源保护、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安全、装备提升、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专项投入。二是建立健全渔业风险保障机制,引导保险行业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根据渔业发展特点,建立渔业保险等险种服务,通过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分散渔业生产风险,补偿渔业灾害损失,稳定渔业生产。三是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积累体系,采取以项目带动、招商引资、资金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渔业产业投入的力度。

4、强化力量,加强服务。一是针对目前我省渔业行业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实际,建议充实高层次专业人员,加强疫病防控部门、科研研究机构、基础渔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条件和力量建设,完善科技和技术服务体系,为渔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指导思想,将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自身服务有机结合,鼓励和支持社会化服务,引导建立专业化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和准则,提高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开拓市场,共求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生产者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以及技能培训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

5立足优势,打造品牌。品牌建设是优化渔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升渔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我省渔业自主、知名品牌少的现状,把培育优势特色产品和建设特色水产品产业基地作为渔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突破口,加强品牌宣传和培训,增强品牌意识和创牌能力,围绕优势特色品种,建设高标准名优水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绿色环保、安全优质的高原冷水鱼拳头产品。培育市场知名度广、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创市场,发挥品牌增值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增强我省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6、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渔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必须在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持续进行,先培训,后上岗。把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从业人员不断学习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管理技术,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促进我省冷水鱼养殖产业化发展水平,当作一项长期重任。通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培训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方法、生产技能、营销理念,增强品牌意识、竞争意识、保护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我省冷水鱼产业快速发展。

7、科技兴渔,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合作力度,联合开展养殖容量、鱼病诊断、疫苗研发、制种育种、装备技术等科技攻关,并促进渔业科研成果转化。以提高水域产出率、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促进渔产品深度加工和深层次价值增值。以冷水养殖渔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运输业、深加工业,构建促进渔民增收的渔业产业体系,把自然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省冷水养殖渔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撰写:民建青海省委)

2014-05-04


 
通讯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民建青海省委 邮编:810008 传真:6306846 电子邮箱:qhmj_xcb@126.com
Copyright 2007-2010 民建青海省委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 050006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