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市委会信息 参政议政 经济建设 工作研究 学习园地 会员风采 组织发展 青海民建概况

首页---->学习园地---->祁乐平在马主席来清与会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祁乐平在马主席来清与会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社工、心理咨询为社会治理添砖加瓦

——浅谈社会治理背景下如何发展青海社会工作

 

青海省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祁乐平

 

随着日渐蓬勃的社会团体的出现,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组织秉持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公共性原则,在教育科技、健康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的重要主体。

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足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专业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已然成为公众的一种需求,更是政府社会治理的一种补充和创新。

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机器,每个人的需求不尽相同,在各色各样的诉求面前,社会组织的介入,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还是连接管理者与公众个体之间的桥梁。活跃在群众当中的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通过心理矫正、帮困扶危等专业服务,感染和帮助着那些需要救助的人群。

目前,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认同度和参与度还很低,在政府加大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大背景下,营造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说到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简政放权的体现。而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下面,结合我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谈一谈“社会治理背景下如何发展青海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工作”。

社会工作、心理咨询是一种为有需要的人群,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崇高职业。社工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了本土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对他们生活上帮困、学习上帮助、就业上扶持,行为上纠偏、心理上关爱、权益上保护。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的关怀和温暖。更重要的是社工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归属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中心自2009年创办以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建立心理咨询师心理沙龙,开展与各大医院、学校、妇联、公安、监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团体咨询与培训,为我省培训社工心理咨询师350名,建立起了一支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社会工作团队。通过开展婚姻家庭、亲子关系沟通、子女教育问题、学生心理问题、高考前解压、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指导等工作,并接诊心理问题的来访者2200多名,为需要服务的人员身心健康、解决生活矛盾、社会和谐统一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实现了家庭健康快乐的生活目标,有力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开设家长工作坊、亲子课堂、人际关系你我他,职业生涯导航。通过我看“E世界”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项目,挖掘青少年的潜能。培养他们对社区、家庭、学校的归属感和自主互助精神。

——开展社工运用社区、个案和小组专业手法组织青少年参与集体活动。在黄南、果洛、玉树,中心社工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志愿队,作业辅导队,在镇、村(社区)、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老同志牵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有安全感、有家的归属感。建立心理疏导志愿队:志愿队以老教师、老村医为主体,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开展未成年特殊群体关爱活动。2014年至2015年,中心社工上门拜访了近3000户特殊群体居民,社工严格按照机构规定的程序、原则做好面谈工作。在面谈结束后,社工完整的填写了个案基本资料表并做好面谈记录,为了能更专业更细致的做好社工个案服务,此阶段我中心通过心理测试与诊断进行心理筛查,工作在西宁市城中区未成年人校外心理辅导站、西宁市水井巷社区、西宁市城中区人民街办事处、西宁市城西区西关大街办事处、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西宁市玉井巷小学、西宁市大同街小学、西宁市谢家寨小学、西宁市阳光小学开展,通过该阶段的工作使得3000多名特殊群体未成年子女受益。中心社工心理咨询师团队为受益对象进行了MHT诊断测验,本测验通过针对受益对象在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心理内容进行测试与分析。帮助咨询师与家长更好地了解受益对象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量表提供了受益对象在八个主要方面的表现,咨询师和家长可据此,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进行针对性辅导。受益对象也可以通过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做出有针对性地自我提高。

——开展玉树青少年学习营活动。在玉树囊谦县,受到经济条件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导致中小学生的入学率普遍比较低。13—25岁的囊谦青年除了在每年挖虫草的季节忙碌一阵儿,其余时间也不放牧、不干活儿,都是空闲的。基于这些原因,社工与当地县委会一起开展了“我在囊谦草原——“源生缘起”青少年学习营”的活动。帮助青少年认识玉树的植物和河流与当地文化传说,了解牧人生活。通过学习活动,让当地青少年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园,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的信心。

——开展留守儿童文化补习活动。在牧民搬入夏季牧场放牧,不少儿童仍然留在家中,社工站利用暑期学生放假的时间,组织留守儿童进行文化课补习和游戏活动,开展了儿童健康和亲子教育活动、暑期中小学生文化课补习和游戏活动、家庭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社区运动会以及其他社区文化活动。一方面提高了留守儿童文化课学习成绩,一方面丰富了留守儿童暑期生活,也减轻了牧民的教育负担。

——建立作业辅导队。志愿者以老教师、大学生村官、青年志愿者为主体。中心社工们教留守儿童唱歌、跳舞,为留守儿童开启一些感恩教育的活动。寒、暑假期间,白天辅导孩子做作业,晚上带孩子参加社区舞蹈队,让孩子欢乐过寒、暑假。为了对孩子们的曾强爱国教育,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唱红歌、讲故事的比赛。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生命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深深体会到生命很宝贵。

——建立老同志护路队。护路队主要以中小学儿童集中的地方开展护路服务。民和县甘沟乡洪红旗滩小学地处偏远,道路不通,夏天下雨时泥泞曲折,冬天道路结冰寸步难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乐平社工站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组织一些老教师,当学生放学时,都会在校门口、附近道路上维护学生安全。

通过上述一系列实践活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工作至少可以在如下领域展示其治理智慧。

(一)社会工作的大社会治理:外来模式本土化与本土经验规范化的平等互动。从社会治理视角审视,公共利益最大化(民众实现最大福祉)是外来模式与本土经验的共同目标。因此,各依优势、加强对话与伙伴合作是其应遵循的原则。同时,社会工作应该兼顾外来助人模式的本土化和本土助人经验的规范化,两者应地位平等,功能互补。在对象上,社会工作要关注大规模群体的问题,也应兼顾小众和个人的需求;在主体上,社会工作既要积极依托原有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又要培育专业机构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在目标上,社会工作既要以任务应对为基础,也应在解决问题时协助服务对象的综合提升;在伦理上,社会工作要借鉴外来价值,更需继承传统助人理念并领悟当代主流意识;在方法上,社会工作既要活用改变环境的宏观智慧,也应吸收助人改变的临床技术。

(二)伙伴关系。基于社会治理的理念,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在结构上应角色互补,在实践中要借鉴彼此的工作伦理,融合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并基于伙伴平等关系协助对方展开助人自助等工作。社会组织应将政府部门视为共同事业的合作者,责任共担,并基于不卑不亢、求同存异、互动共进等原则开展合作。政府部门则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与社会组织平等互动,共谋民众幸福。

(三)社会组织的小社会治理:内部团队互动共进。“小社会”治理,首先应该完善组织内部的主体设置。社会组织虽然不一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团队,但至少应该具有这些功能。在社会组织内部,多类主体共存共生,应该参考借鉴“层级、网络、竞争、协商”的治理策略,扩大参与面,积极互动。

(四)社会组织的微社会治理:项目系统的交互适应。社会工作实务涉及四个系统,其促变主体系统指社会工作者,案主系统指接受服务的对象,目标系统指需被改变的具体人物,行动系统指疏解问题需借助的资源主体。在社会工作项目中应用社会治理理念,需要社会工作者与各个系统协商共治,使得多类资源主体在时间、地点、内容、角色等方面有机组合,以促进服务对象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可以在社会层面体现治理意境,还可以对社会治理进行操作化演绎。领悟治理、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的内涵并融于实践,显然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建设和改善民众幸福。

当前,社会组织在我省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要让社会组织更体面的工作,从而促进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社会组织不是一项孤立的社会活动,它总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运行,并深受制度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但还存在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不准、领域边界不清晰、体制与机制平台和作用空间有限以及社会组织角色残缺、实现路径和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

(二)营造文化氛围。社会组织的文化困境主要体现在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偏差与认同不足上。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个“舶来品”,公众对其性质、角色和功能普遍不了解。社会工作理念缺乏文化积淀和传承,社会整体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不高。此外,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单位人”观念依然存在,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尚未形成对社会工作的主动需求,或者在有需求的时候,并不把社会工作作为首选。文化是一种深层的社会结构,它直接影响着每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声望。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的文化困境导致了对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激励不足,有时甚至会产生负激励,进而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吸引力。

(三)提高人才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以来,我国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仍面临着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人才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二是岗位设置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三是社会工作专业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根据一些高校对社会工作专业就业信息的统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有三个职业前景:一是找不到对口的社会工作岗位就业,被动转行;二是社会工作岗位的薪酬待遇不具竞争力,主动转行;三是初次就业进入社会工作领域,由于缺乏职业晋升与发展通道,离职率高,最终只有少数专业人员坚守在社会工作及其相关领域。

(四)提升教育质量。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础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258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6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形成了一定层次的专业教育体系。但是,在专业教育上仍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二是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合理;三是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定位比较模糊,专业性不突出;四是专业理论学习与实务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五是职业道德与伦理价值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六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短缺,就我省而言,高校未设社会工作专业。

我省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彼此关联、互相制约,其中制度困境和文化困境是最大的障碍。只有突破这些困境,社会工作才能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破解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有赖于我国社会领域改革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培育社会工作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工作职业声望和吸引力,把优质资源投入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中来。

 

2016-08-04


 
通讯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民建青海省委 邮编:810008 传真:6306846 电子邮箱:qhmj_xcb@126.com
Copyright 2007-2010 民建青海省委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 05000698号